来源:欧宝娱乐app 发布时间:2025-11-02 17:01:22
                     
	  一、剥离业务,先卖后评?这一先剥离、后评估、再补偿的操作,难免引人遐想:是否意在短期内降低公司成本、提升毛利率,为上市前业绩化妆?
 
	  强一股份在冲刺科创板的过程中,干了一件让人“拍案叫绝”的操作:2022年和2023年,它把功能板、芯片测试板相关资产和人员一股脑儿打包,以账面价值294.85万元卖给了关联方南通圆周率。可到了2025年,它又请来中同华资产评定估计公司,用收益法一评估,这两块业务居然值2140万元——差价高达1845.15万元!(来源:问询函回复第8-1-20页第5–8行)
 
	  更妙的是,这笔“贱卖”发生时,公司并未做任何价值评估,而是事后“追悔莫及”,才搞了个“追溯评估”。这操作,堪称“先斩后奏”的典范。好比你把祖传玉佩当废玻璃卖了,三年后发现是和田羊脂白玉,再找买家说“咱补个差价吧”——人家买都买了,凭啥补?但强一股份还真补成了:南通圆周率已支付首期50%(约922.58万元),第二期年底前付清(第8-1-20页第12–14行)。
 
	  问题是:这种“事后补救”能算规范操作吗?IPO审核讲究的是“事前合规”,不是“亡羊补牢”。若所有企业都能先低价转移资产、再高价评估补差,那财务纪律岂不成了一纸空文?
 
	  强一股份解释,当初用账面价值转让,是因为这两块业务“盈利能力较差”;但评估时却选用收益法,理由是“半导体行业回升,南通圆周率业务加快速度进行发展”(第8-1-21页第8–12行)。
 
	  这里就出现逻辑悖论:如果业务真如公司所说“非主业、盈利差”,那为何收益法能给出近2000万元估值?评估机构预测2023–2024年收入时,直接把南通圆周率的实际收入(8774.20万元)和强一股份的残余收入(318.11万元)加总,再剔除内部交易(第8-1-22页第6–10行)——这等于用“剥离后”的经营成果,反推“剥离前”的资产价值,无异于“用结果证明过程合理”。
 
	  更值得玩味的是,评估基准日分别是2022年12月31日和2023年9月30日,但评估报告直到2025年才出具(报告编号为2025年第2167、2168号)。这种“穿越式评估”,如何保证参数假设的客观性?Yole预测全球测试板市场2025年增长10%,2028年仅0.3%(第8-1-22页表格),但评估模型是否最大限度地考虑了行业增速断崖?这一些细节,文件语焉不详。
 
	  强一股份坚称,它与南通圆周率虽都做晶圆测试板和MLO(多层有机基板),但“占比较低,不构成重大不利影响”(第8-1-20页第2–3行)。数据上看,2025年上半年,强一股份这两项业务收入963.62万元,占营收2.57%;南通圆周率同期收入987.66万元,占其自身营收17.50%(第8-1-26页第3–6行)。
 
	  乍看确实不高。但细究发现:若剔除双方之间的关联交易,南通圆周率对外销售晶圆测试板和MLO的收入仅359.97万元(第8-1-26页第10行)——也就是说,它近三分之二的同类业务,其实是卖给强一股份的!
 
	  这不禁让人发问:这到底是“同业竞争不重大”,还是“关联交易掩盖了实质竞争”?更讽刺的是,南通圆周率还承诺:未来其晶圆测试板、MLO业务收入或毛利占强一股份的比例“不超过10%”(第8-1-27页第3–5行)。可问题是,它现在连独立市场都打不开,全靠“兄弟输血”,这种承诺,究竟是防火墙,还是遮羞布?
 
	  强一与关联方南通圆周率的交易,堪称一场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的大戏。据回复函披露,公司向南通圆周率采购印刷电路板,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采购金额占同类采购比例最高达77.6%(页30)。尽管公司辩称产品高度定制化导致价格难以直接比较,但部分同型号PCB的采购价差却令人咋舌。
 
	  例如,某型号产品向南通圆周率采购单价为5.4万元/张,而向非关联供应商兴森科技采购仅3.7万元/张,价差高达45%(页31)。公司解释称是因采购数量不同导致优惠力度有别,但同一产品、不同供应商出现如此价差,难免让人怀疑关联交易定价是否实际做到公允二字。
 
	  更耐人寻味的是,南通圆周率部分产品毛利率波动剧烈,如晶圆测试板业务在2023年毛利率为-51.8%,2024年却跃升至15.58%(页35)。虽说是产能爬坡、良率提升,但这过山车式的利润变化,是否也反映出成本管控或定价机制存在某种灵活性?
 
	  强一虽称已覆盖境内多数芯片设计厂商,但其对关联客户B公司的依赖度仍居高不下。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,公司对B公司(含间接用于其芯片测试部分)出售的收益占比从38.88%升至2025年1–6月的25.97%(页41),虽会降低,但仍超过四分之一。
 
	  更值得玩味的是,公司对B公司销售的2DMEMS探针卡单价长期高于非关联客户(页41)。尽管公司解释为产品结构更高端,但在同一市场之间的竞争中,若长期依赖单一客户且定价偏高,难免让人质疑其业务的独立性与可持续性。若未来B公司调整供应链策略,强一是不是具备真正的断奶能力?
 
	  公司主打MEMS探针卡,其2DMEMS探针卡收入占比已达77.81%(页6),与全球探针卡市场中MEMS类型占比60%–70%的趋势相符(页50)。在半导体国产化浪潮中,强一若能持续突破,确有成为国产替代标杆的潜力。
 
	  截至2025年6月末,公司在手订单总额达12.49亿元(页52),其中非B客户订单占比明显提升。尤其在AI、GPU、CPU领域,公司已切入C公司、展讯通信、兆易创新等主流客户供应链(页12–13),未来增长具备一定订单支撑。
 
	  随着美国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持续收紧,国产供应链替代迫在眉睫。强一若能在探针卡这一细分领域突破海外垄断,无疑具备战略价值与市场空间。
 
	  强一半导体在技术积累与市场卡位上的确表现不俗,但其在关联交易定价、业务剥离操作、客户依赖度等方面的的不规范情节,也让人难以视而不见。长期资金市场欢迎的是真本事,而非财技艺。若想真正赢得投资者信任,强一恐怕还需在公司治理与独立性上多下功夫,实际做到表里如一。